搜索
查看 8925 回复 0

[文化娱乐]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品汇》 当代人 如何读古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7 13: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王重阳

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大约是最难读懂的。道理不难明白:一是缘于内容。诗是用来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的,而且往往是偶然的灵感迸发和瞬间的兴会所得,所以古人总结说,“诗言志”,“诗缘情”,这是就诗所表达内容及创作原由的一致认识,后人要跨越时空去复原作者即时的所思所想,其难度可想而知。一是缘于形式。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常常采用省略、倒装、用典、委婉等修辞手法,曲尽其意,这更增加了读诗的难度。

施蛰存先生晚年沉潜于唐诗研究,有一次准备给学生讲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本以为这组诗诗义浅显、明白无误,但在翻看郭绍虞先生所做的集解时,大吃一惊,才发现历代各家对这组诗居然存在大相径庭的解释,甚至郭老自己的解释也出乎他的意料。以组诗其二为例:

杨王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是六首议论品评前贤诗文成就的绝句,总的观点是充分肯定前贤诗文的历史成就,批评时人厚诬古人的不当言论。第二首写初唐四杰的诗文雄冠一时,后来的轻薄之徒却对他们恶意哂笑。这些肖小之辈身名俱灭了,但四杰的文章还会永远流传。诗义本来简单明了、顺理成章,但读了郭老所辑录的历代注家的评论,却“大开了眼界”。录其文如下:

《九家注杜诗》是宋人所撰,却把第二句释为“四子之文,大率浮丽,故公以之为轻薄为文,而哂之未休也”。刘后村是南宋著名诗人,却在《诗话》中说:“杜子美笑王、杨、卢、骆文体轻薄。”黄生是清初文评家,著有《杜工部诗说》,颇有高见,但他解释这首诗,却说:“当时体三字,出后生轻薄之口,非定论也。”原来他以为轻薄之徒,讥笑四杰之文为“当时体”。后来居然有人跟着他这样讲。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向被认为是较好的杜诗注本,今天还在广泛流行,可是在这两句下,却注云:“此表章杨王四子也。四公之文,当时杰出,今仍轻薄其为文而哂笑之。”还有施鸿保,他把“轻薄为文”解说为“此诗谓后生轻薄之人,讥笑前辈为文也”。由此可见,“轻薄为文哂未休”一句,竟有许多名家读不懂,讲不对,甚至连郭老也认为“轻薄为文”是“当时讥哂四子之语”,不过不是杜甫讥哂四杰为文轻薄,而是当时的后生小子讥哂四杰的话。于是,这句诗被解释为:“四杰为文轻薄,被后生小子讥笑不休”。

看了施先生的这段文字,我们也大开了眼界。自宋迄今,对一首小诗竟有如此不同的诠释,其中有因袭、有继承,但更有否定、有新见。我不禁想,诗文品鉴有真正的“历史终结论”吗?就算是到了施先生这里,又可以算得上盖棺论定吗?殊不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当然我们不能陷入无止境的不可知论的泥淖,而应将之视为文艺理论的客观规律甚至是魅力所在,诗词之美不仅在于诗词本身,还包括历朝历代后来者层叠累进的鉴赏解说,共同构成纷繁迷离、长短互见的立体图景。

多读些历代诗论,像这样在理解上有歧异的诗词比比皆是。再举杜甫的《八阵图》为例: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是咏诸葛亮之诗。前三句好理解,说诸葛亮功高盖世,辅佐先主建立蜀国,三分天下。他创制的八阵图尤其精妙。江水奔流不息,当年布阵的石头至今屹立不动。最后一句却众说纷纭。高步瀛主张以没有灭掉东吴为恨,苏轼主张以刘备失策去讨伐东吴为恨,何焯主张以诸葛亮没能阻止刘备讨伐东吴为恨,黄生主张以八阵图没有得到重用为恨。各执一见,莫衷一是。

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是“从一而终”,听从老师的讲解,对一首诗的理解,先入为主,形成定见。许多年来,我读到“床前明月光”,想的都是李白躺在床上,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这“得益”于小时候的教育,不疑有他。后来才知道这个床字不一定是正解,有可能指凳子,更有可能指井栏。比较几种说法,好像井栏说更有道理些。还有杜甫的那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指从东吴过来的船,还是指要去往东吴的船,诗旨的区别大得很。至此,益发相信“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古训。读书多些辩证的思考总是好的。

将这些角度多样、胜意纷披的歧见异说梳理汇集,明辨得失,对读者而言,比简单地力主一说、择善而从,要丰富实在得多。

基于这样的认识,崇文书局策划了一套《中国古典诗词品汇》丛书。丛书的立意在于注重梳理历代诗评家的歧见异说,揣摩不同的理解,衡长较短,融通众说,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期望能帮助读者抵近真相,吃透诗义。

选题确定后,对约稿工作我有些担心。看上去,这只不过是一套诗词选集,而各式各样的诗词选集、诗词鉴赏类图书早已漫山遍野、俯拾即是。对于真正有学术实力而又爱惜羽毛的学者来说,承接这样的选题会不会觉得是炒现饭,动力不够。对当前的学术生态,我既有充分的耳闻,也有一定的目睹。在职的老师面对各种考核、科研疲于奔命、压力山大,很难有时间去做难在科研成果统计表里填上一笔的普及类图书。没想到,约稿函发出后,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些古典诗词领域的著名学者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邀约,宋词学会会长王兆鹏教授、屈原学会会长方铭教授、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尚永亮教授分别承接《辛弃疾诗词品汇》《楚辞品汇》《李贺诗品汇》,他们驾驭这些题材自然是驾轻就熟。一些学有专攻的中坚学者认领了自己耕耘已久的题目,中国社科院的陈才智教授于白居易、华东师大的龚斌教授于陶渊明、武汉大学的谭新红教授于苏轼,还有闵泽平教授于杜甫、谢永芳教授于李清照、袁勇教授于刘禹锡、欧明俊教授于欧阳修等都是研究有年、素有专攻,对这些题目也是胜任愉快。还有一些老学者,如杨合鸣、李中华、陈顺智等,已退休多年,正在颐养天年,他们从前的学术研究分别集中在《诗经》、李商隐、王维,看到我们的选题,认为既有学术含量,又能惠泽一般读者,也都激发了热情,觉得可以发挥余热,延续学术生命。

搞出版多年,做好书不易。我们认为好的,作者认为好的,未必真的就好。到底好不好,还得读者去评价。

看透彻了,心会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