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892 回复 0

[读书] 作家刘益善: 半世纪“读写人生” 凝炼成《十八堂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25 09: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1.jpg
; `$ z+ _; R6 t3 a3 `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农新瑜


) v6 W3 d: E% l

《十八堂课》,是著名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原社长、主编刘益善创作的一本新书。该书去年底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引起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不久前再版印刷。

这是一本内容丰厚的人文讲座实录。书中收录了作者在9年时间里为武汉东湖学院师生进行人文讲座的讲稿,一共十八次讲座,每次算是一堂课,因此书名定为《十八堂课》。

全书内容涵盖文学、历史、文化、读书、人生等,刘益善以自己的研究、阅读、创作以及社会调查和人生经历,叙说体会见解,分享心得感悟,语言朴实生动,故事性极强。其中,饱含了一位老作家、资深编辑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编辑和人生经验。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刘益善,听他畅谈新书内容,以及书里书外的故事。


, V* h( O( D' R9 b. T

九年坚持为大学生作人文讲座

6 |* i7 X8 T+ L& V

第一堂课:非虚构文学材料的获取与内涵的提炼;第二堂课: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与作家的使命感;第三堂课:《我忆念的山村》与乡土诗写作;第四堂课:编辑的使命与爱心;第五堂课:读书与我们的人生;第六堂课:人生不可不懂文学……第十七堂课:短篇小说的意蕴;第十八堂课:汉正街与《万元户大世界》。

翻开《十八堂课》,俨然进入一条文学艺术的长廊。作者娓娓道来,其人生阅历、丰富经验、独到见解、理论阐释、现实例证等,都以朴实而鲜活的文字真实记录,如清泉汩汩而出,让读者得到心灵的共鸣和人生的启迪。

著名作家刘醒龙评价说:“当代中国文坛上,不缺好作家,也不缺好编辑,然而,想要修养为既是好作家、又是好编辑的两好之人,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益善先生能够成为好作家和好编辑,恰恰是他同时拥有这样的资源,既有丰富的人生,也读了海量的书。由他来谈读书与人生,自然是最合适的。”

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表示,《十八堂课》内容宏富、见解卓异,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和指导意义。

读者彭翠萍说,《十八堂课》以饱含在每一个文字内核里的家国情怀,润物无声,感化着读者的心灵。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真诚为文,踏实做事,坚守文学阵地,知行合一,令人感佩。

谈到这本书的缘起,刘益善说,他退休后,被邀请到武汉东湖学院开办人文系列讲座,每学期讲一堂课,一共坚持了9年,一共18堂课。东湖学院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对大学生加强人文方面的熏陶和教育意义重大,为此刘益善高度重视,每次都是精心选题,细心备课。“有朋友问我,干嘛不重复讲呢,每次讲一个不同的题目,多费事呀?有人不是一个稿子讲遍天下么。是的,我可以重复讲,因为每学期听课的学生不一样,但我觉得重复不好,我保证不给学生们讲重复的内容。”

& t" N5 Z$ c# N4 }$ B- {4 Y

人生不可不懂文学

& Y, y0 R9 C' X, J0 H

读书与人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十八堂课》中,面对年轻的大学生,作者语重心长,不厌其烦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呼吁人们要多读书,尤其要多读点文学书。

刘益善通过发生在高校中的两个令人痛心的案例——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锤杀同学、复旦大学学生林森浩投毒案加以论述:“善于读书、读好书的人,读书奠定了他的正确三观……如果平时多读一些社科文学类经典作品,思想开阔,善于思考,能辩证地看问题,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与追求,有完整的人格修养,我想是不会有这样的悲剧的。”

刘益善自幼酷爱阅读,他也以自己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经历现身说法,倡导年轻人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爱读书的人,内心就会充满阳光,腹有诗书气自华,心里有阳光,世界就灿烂,就会热爱生活。经典作品,优秀的书籍,我们越读就越觉得生命辽阔。

谈到文学,刘益善高度肯定并阐述了文学对“人性之善”的激发作用。他认为,人性中的善与恶,得到某种引诱或激发的契机就会散发出来,“文学是有激发人性中善的力量的。一个喜欢阅读文学的人,那么多美好的情感、那么多英雄气概、那么多优秀榜样,从文学作品散发开来,浸润了他,迷住了他,改造了他,影响了他,他的个人修养提高了,自身文化提高了,他肯定是个优秀或比较优秀的人。”

作为资深文学工作者,刘益善在《十八堂课》中还为读者详细介绍和解读了“如何采写非虚构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乡土诗歌写作”“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及其作品”“索尔仁尼琴与《古拉格群岛》”“短篇小说的意蕴”等内容,讲述了邓刚、刘醒龙、陈应松等作家的文学人生、创作心路,解析了多位名家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情感意蕴等。以深入浅出的论述、来自身边的实例,带领读者走进文学的多彩世界,打开一扇扇以文学关照人生的窗口,读来使人颇觉受益。

文学是人学,生活中没有文学,人生会苍白、乏味、平庸。刘益善说,他十分欣赏中国当代小说家李洱说过的一段话:“文学让我们学会了说话,文学让我们心中柔软,文学让我们眼中还有泪,文学让这个世界不那么干燥。”因此,他要向读者大声疾呼:“人生不可不懂文学”。

3 Z7 U" D3 V9 b, W' i' g, `) n; c! {! o

数十年编辑写作,背后故事多


2 X% ]# k5 s" a! J# o& k

刘益善1973年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即到《长江文艺》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伴随着湖北文学走过近五十年的风风雨雨。退休后,他又给杂志当特邀编审,受邀到高校当驻校作家,同时坚持写作,笔耕不辍。“我一辈子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编辑与写作。”

《十八堂课》中,披露了作者数十年编辑、写作生涯中的诸多感人故事。

作为编辑,在《编辑的使命与爱心》一章中,刘益善总结他当编辑有三爱:爱职业、爱作品、爱作者。朋友们说他读稿有瘾,不但读稿选稿,还给许多出集子的作者写序,做这些事他都乐此不疲。他视作者为友,不论职务高低、贵贱亲疏,尽可能都给予帮助。在他担任《长江文艺》主编期间,培育的作家有的获得茅盾文学奖,有的获得鲁迅文学奖。

1981年,刘益善编发了四川作者王敦贤的作品,那一笔24元的稿费,当时大大缓解了作者的燃眉之急,王敦贤也愈加勤奋创作,后来成为知名作家。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稿件发出了,对作者有时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编辑一定要善待见到的每一份稿件和每一位作者。”刘益善写道。

作为一名写作者,刘益善认为作家要有三大功夫:读书的功夫、生活的功夫和写作的功夫。以他个人的创作而言,其中有一些是他自己经历的生活,有一些是别人生活的流转。如获奖组诗《我忆念的山村》,是1977年他到房县农村参加省委工作队一年的生活积累。他还出版过《万元户大世界》《迷失的魂灵》《窑工虎将》《吸毒者》《老汉口奇案》《受贿的女人》《曾侯乙编钟那些事》《民间收藏纪事》《大明经略熊廷弼》和《营救簰洲湾》等多部中长篇非虚构作品,“这些作品里所用的材料,全部是采访和从资料文本上采撷得来的。”1998年,为采访一级抗洪英雄、时任湖北公安消防总队总队长李金文,刘益善多次上门,最终两个人关在消防总队简陋的招待所里,畅谈了两天两夜……

刘益善认为,作家任何时候都要记住自己的使命感,保持永远的良知,否则就放下自己的笔,不要再写作。“我已过古稀之年,我还在写一些我觉得可写的东西,直到写不了再停笔。我现在的写作不为获奖,不为赚取稿费,只为我的作品能给人一点有用的东西。”

看透彻了,心会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