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热议
今年1月,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对备受关注的王某等人假冒演员靳东诈骗一案作出一审判决。法院认为,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指使其他7人假冒身份,虚构事实,多次骗取他人财物,8名被告人的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其中,刘某被骗19万元。刘某的儿子认为,“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母亲依然沉溺其中,还在和其他假靳东“谈恋爱”。(据5月7日新京报)
在众多受害者中,刘某非常典型,也非常极端。为了假靳东,61岁的她和丈夫离婚,从家里搬出,独自租住在上海。她每月有3000多元退休金,还找了一份工作,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对着手机和好几个“靳东”聊天,给他们打钱。一个假靳东落网,她还有其他假靳东。即便从来没有见过靳东本人,连通话对象都是所谓的“靳东助理”,她对自己和靳东“谈恋爱”一事深信不疑,甚至拉着自己的母亲和假靳东组建了家族群。家人劝不了她,旁人也看不懂她,就连法律的裁决也唤不醒她。
在老年人深陷骗局之中,甚至心甘情愿被骗的情况下,反复追究他们为何如此痴迷一个遥不可及的“明星”,为何多次被骗依然不能自拔,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人的感情和心理非常复杂,糊涂和清醒有时只有一线之隔。他们从假冒的明星处得到情感慰藉,很多时候是他人无法理解也难以取代的。而且,骗子们话术巧妙,还可以24小时陪聊,亲人再体贴,子女再孝顺,也很难做到全面陪伴和“严防死守”。如何从根源上帮助执迷不悟的老年人看透真相,远离骗子,守住自己的养老钱,是破除乱象的关键,也是最大的难题。
解决难题,相关平台负有关键责任,而且责无旁贷。假冒、仿冒账号本就严重侵犯被仿冒者的多项合法权益,如果虚造身份、捏造事实,诱导粉丝打赏,更可能构成诈骗罪。也就是说,“明星高仿号”涉嫌实施违法犯罪,而且对老年人进行“围猎”,已经穿透了道德和法律底线,平台理应对此“零容忍”,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形成露头就打、高压严打的态势。
但现状却是,虽然很多平台宣称自己一直在努力打击“高仿号”,还会不定期通报处置违规账号的数据,但假靳东问题持续了这么多年,引发了这么强烈的关注,却依然没有禁绝,而且非常容易就能搜到,甚至会在信息流里推送,假靳东们源源不断涌来,怎能指望老年人自己去识别、去防范?
打击“明星高仿号”没有捷径,就得按照《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一条条落实。要健全注册机制,对申请注册公众号的互联网用户进行基于移动电话号码、居民身份证号码或者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真实身份信息的认证;要严格审核把关,禁止个人用户冒用组织机构、他人身份信息进行虚假注册,账号名称、头像和简介与注册主体真实身份信息不符的,特别是擅自使用或者关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或社会知名人士名义的,应当依法及时处置。可见,平台的职责很清晰,如果不切实履责,任由“高仿号”泛滥害人,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打击涉老违法犯罪行为,守护老年人的“钱袋子”,每个人都责无旁贷。“明星高仿号”是从互联网平台滋生起来的,网络平台就要担起首要之责,从源头把好关口。究竟有没有下真功夫,不能只看平台的通报,更要看用户的感受。如果平台真能夯实责任、从严监管,相信乱象一定会得到有效遏制,更多老年人也会远离骗子、安享晚年。
声音
北京日报:这些年,假名人账号“一直在清理”,又“一直在冒头”。一些平台这边声称反对,那边又从不限流,反而助推某类账号精准推送,这是为了吃流量红利而“装睡”。放任低俗、恶俗或带毒、有坑的流量,不仅吃相难看,也注定走不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