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7206 回复 0

[健康关注] 打败“黑豹”的这种疾病,正在袭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警惕结直肠癌从科学筛查开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3 09: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打败“黑豹”的这种疾病,正在袭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警惕结直肠癌从科学筛查开始 ...

打败“黑豹”的这种疾病,正在袭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警惕结直肠癌从科学筛查开始 ...

日前,美国漫威电影《黑豹》男主角查德维克·博斯曼被结肠癌夺去生命的噩耗传来,电影中的超级英雄最终没能战胜病魔,这一消息令全球影迷难以接受。一时间,“肠道健康”成为大众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

昨日,武汉协和医院胃肠外科专家表示,其实结直肠癌离我们很近,该院每年结直肠癌手术量超过1000例,值得注意的是,50岁及以下的年轻患者逐年增多,甚至有患者30岁不到就确诊了结直肠癌。专家呼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同时,及时行结直肠癌筛查也很有必要,尤其是合并结直肠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科学筛查是预防结直肠癌的关键。

26岁小伙肠内息肉数不清

26岁的汪先生家住汉口,在一家外企工作。今年6月底,他偶尔有些拉肚子,以为是贪凉吃多了冰食,加重了肠胃负担,一直没太在意。可一连难受了十几天,汪先生吃了药也没见好,反而症状还加重了。除偶有腹痛外,汪先生拉肚子次数明显增多,有时一天要跑十几趟厕所。为此,汪先生的工作也受到影响,他不敢出外勤,生怕半路突然要找厕所。

直到7月中旬,汪先生发现大便有血丝,这才警觉起来,赶紧到武汉协和医院就诊。在胃肠外科,医生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汪先生的结肠里有很多息肉。这很可能是他腹泻、便血的“元凶”。

汪先生担心,这些息肉会不会恶变,发展成肠癌?他说,自己的父亲年轻时曾做过肠镜检查,同样也在结肠里发现了很多息肉,最终恶化成结肠癌,45岁时便早早离开人世。他的祖母也是在40岁时去世,同样与肠道疾病有关。

凭借丰富临床经验,该院胃肠外科王征教授推测,汪先生极有可能有家族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该院胃肠外科主任陶凯雄教授、王征教授及张鹏副教授团队,通过腹腔镜为汪先生微创切除了全结直肠,肠管上密密麻麻布满了米粒大小的息肉,无法计数。

术后病理、基因检测,确定汪先生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如果不及时手术切除,最终将发展成结直肠癌。”陶凯雄教授说,这种息肉恶变的可能性极大,且有家族遗传性,今后汪先生的子女在适龄也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必要时做基因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肠癌发病年轻化趋势明显

“结肠癌、直肠癌统称为大肠癌,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武汉协和医院胃肠外科王征教授说,据国家癌症中心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第三位及第五位。我省也是结直肠癌高发地区,据湖北省最新发布的全省肿瘤登记数据,我省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均位居第四位。

王征教授表示,在协和医院胃肠外科,每年结直肠癌手术已超过1000例,发病年龄50岁以上的患者居多,但不可忽视的是,50岁及以下的年轻患者逐年增多,甚至有患者30岁不到就确诊了结直肠癌。由于该病早期症状隐匿,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

“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约1/3与遗传有关。”王征教授说。后代遗传患癌的可能性非常大。为打破禁锢家族的致癌“魔咒”,陶凯雄教授、王征教授组建遗传性结直肠癌诊治团队,在我省率先开展筛查、诊治及患者家属随访,很多遗传性肠癌的“隐形”患者、致病基因携带者被发现。

陶凯雄教授表示,与遗传和基因这些无法改变的因素相比,坚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对预防肠癌有积极作用。

从防治来说,肠镜是早期筛查最有效手段。陶凯雄教授表示,如果没有家族遗传史,45岁起可每隔3至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对于有家族史的,筛查节点建议比家族中最年轻患者发病年龄小5岁,若期间未发现腺瘤,则肠镜检查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24至34岁之间每2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34至44岁每3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超过44岁者每3至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楚天都市报
看透彻了,心会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