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绘图/刘阳 热点热议
11月13日,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石飞河部分摩崖造像被涂色,引发网友广泛关注。11月15日凌晨,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发布通报称,经初步调查,此事系阆中市一位居民委托其在南江县的母亲请人对摩崖造像“穿衣还愿”所致。目前当地已经加强现场保护措施,防止文物遭受二次损害。同时,公安机关正对此次破坏文物行为开展调查。(据11月15日澎湃新闻)
这起事件令人哭笑不得。虽然涉案者可能没有主观恶意,甚至是想“行善”,但其行为对文物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有专家表示,此事对造像上的衣纹、璎珞、开脸等都有一定影响。
涂色尚有修复的余地,如果是其他破坏行为,后果可能更加严重。据了解,石飞河摩崖造像开凿于北魏晚期,距今1400多年。它于2021年才被发现,目前尚未被纳入文保单位。虽然设有大棚和监控摄像头,但因造像地处偏远,相关部门发现破坏情况时,已经来不及制止。
这揭示了文物保护中存在的短板:众多不可移动的文物身处偏僻的野外,保护设施欠缺,加上附近居民保护意识不足,保护工作困难重重。难点主要有三:一是日常检查成本高,人力巡查不容易;二是物防技防难度大,很难通过砌围墙、拉铁丝网等措施进行封闭式管理;三是基层文物保护经费与力量都较为薄弱。
管理上的漏洞,容易被人钻空子。例如,2017年,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一处深山的10尊佛像的头部不翼而飞。虽然当地安排了专人看守,并安装了监控摄像头,但因为文物位置偏僻,这些保护措施基本没什么效果;2021年,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发生数十尊唐代摩崖石刻佛像被盗事件。由于案发现场山林茂密、人烟稀少,文物周边没有监控设施,破案难度很大。当地全力开展案件侦查工作,同时对13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问责。
除了文物被盗,全国多地还发生过多起珍贵石窟佛像被涂抹事件。这次1400年摩崖造像被村民涂抹“毁容”,再次暴露野外文物保护的难点与痛点。有网友说,此事可能会倒逼当地抓紧时间,将摩崖造像的保护提上日程。这表明,一些文物保护上的短板与欠账,该补齐的要及时补齐,不能总是出事后才想起“亡羊补牢”。
声音
新京报:一再发生的文物损毁事件提醒,对于尚未完成认定,特别是位于荒郊野外、易于人为破坏的文物,是否可以有更加细致的方案来加强保护?从文物分布的状况看,类似的政策探索很有必要,否则部分地区的文保难题可能会长期存在。希望相关部门多一些争分夺秒的紧迫意识,出台一些特殊措施,努力让文物保护不留死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