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3531 回复 0

[公益学堂] 做公益=做志愿者?志愿者和职业公益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复制链接]

89

主题

85

回帖

1427

积分

金牌

积分
1427

宣传达人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7-21 15:19: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做公益=做志愿者?志愿者和职业公益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mmexport1595315283773.jpeg


做公益也能领工资?反正我没见过,可能只有政府办的机构才有工资领吧?
你一个领工资的,怎么好意思说自己在做公益呢?
在公益机构里领工资的叫社工,不领工资的叫志愿者?
……
类似的问题,我听过不少,其实已经见怪不怪了。但这些看似简单、很常识的问题确实困扰了不少人,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道说道。


一、做公益=做志愿者?


mmexport1570689039689.jpg


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个人参与公益的方式,基本就是这几种:

1、捐赠金钱、物资、房产、股权、债权、知识产权……;

2、做志愿者(又称义工、志工、Volunteer……),自愿、无偿地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公益服务;

3、去公益机构做全职或兼职,贡献一技之长,甚至成为多面手;

4、自己创办一家或多家公益机构(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

5、从事公益慈善相关的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培训教育、管理咨询、记录传播等。

你看,个人参与公益的方式很多很多,可以是业余的,也可以作为一种职业,可以捐钱捐物,也可以捐时间、知识和技能,就看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经济和能力条件如何。

可是,为什么还是有不少人觉得做公益就是做志愿者呢?我觉得,这跟我国公益事业的现状有很大关系。比如,志愿服务仍然是人们参与公益活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而且大量志愿服务组织和草根团队并没有全职人员,大家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公益活动、分摊经费等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尤其是县域层面,民间机构和团队很少有领工资的全职人员,加上去外地交流学习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大家目之所及,全是不领工资、无偿服务的志愿者,于是很自然地就认为做公益的都是志愿者。

不过,还有一种情况,我觉得不太对劲。比如有些人知道一些公益组织聘请了全职人员,知道有职业公益人的存在,但他们觉得做全职、拿工资就是打着公益的旗号来赚钱、牟私利的。想做公益?赚够钱了,或者退休之后衣食无忧再来啊!否则就是虚伪的、卑鄙的、混饭吃的,所以他们对职业公益人很不屑,瞧不起,看不惯,总觉得拿工资做公益的行为不道德,是在作恶,根本没有自己既捐钱又做志愿者这么高尚!

甚至有些志愿者认为自己不拿一分钱,还贴了时间、精力来做公益,职业公益人做着和自己差不多的事情,却每月有工资拿,于是心理不平衡,觉得吃了亏,眼红得很,各种嫉妒各种恨,讽刺挖苦说坏话,完全忘记了自己当初的承诺和初心,说到底还是对志愿服务的理解有偏差、不够深,对职业公益人的工作不够了解。有些志愿者则对职业公益人的工作能力不满意,觉得他们并不专业,所以不配拿工资。还有一些志愿者甚至机构的负责人,他们觉得职业公益人应该拿工资,但应该拿低工资,这样才能体现出奉献精神,工资高了就不像是做公益的,并担心捐款人或资助方有意见。

二、志愿者与职业公益人有什么不同?


mmexport1571629598627.jpg


部分志愿者觉得领工资的职业公益人是为了钱,不能算做公益,其实是混淆了志愿者和职业公益人的区别,将个人公益和机构公益混为一谈。


1、志愿者自愿放弃劳动报酬,但可以拿补贴,通常利用业余时间以个人或机构名义无偿提供公益服务。

志愿者主要用业余时间自愿、无偿地提供公益服务,可以选择以个人名义做公益,也可以同时加入志愿服务组织,签署志愿服务协议,以机构名义做公益。或者说,个人从认同志愿服务精神并成为一名志愿者的那一刻起,就自愿放弃了通过付出劳动获得报酬的权利;不谋求任何物质回报、无偿服务社会,正是从事志愿服务的初心之一。凡是在付出劳动之后拿了劳动报酬(工资、劳务费)的,都不是志愿者。比如在工作时间做着本职工作为群众、志愿者服务的公职人员以及社工等公益机构全职人员,都不能称之为志愿者,更不能参加志愿者评优之类的活动;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工作时间之外自愿无偿地参与志愿服务,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

志愿者补贴该不该发?怎么发?

志愿者和义工,真的有区别吗?

领工资的也能叫志愿者?本职工作和志愿服务要分清!

志愿者可以自愿不拿工资,但可以从所服务的公益机构获取一定的补贴!比如餐费、交通费等补助,一般额度也不是很高,本质上是由机构承担了志愿者的部分服务成本。所以表面上看是志愿者拿了钱,但并不属于劳动报酬,所提供的服务也不算有偿劳务。虽然目前《慈善法》《志愿服务条例》并没有提到志愿者补贴,但已经有一些地方条例明确认可有条件的机构为志愿者发放补贴的做法。虽然志愿者补贴并非机构的法定义务,是否发放取决于机构自身的经济条件和工作需要,不过,有些没条件发补贴的机构可能会担心因此招不到志愿者,或者怕自己的志愿者被那些发补贴的机构吸引走。机构的这种担心也可以理解,但机构也要理解志愿者,毕竟选择经济负担稍轻的志愿服务也是人之常情。从志愿者的角度思考,在选择哪家机构参与志愿服务时,那些可有可无的补贴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决定性因素,而是机构的工作领域、专业能力、成长机会、服务氛围等等。

至于志愿者是否需要掌握某种专业技能,取决于服务岗位的要求。现实中,很多志愿服务对专业性并没有太高的要求,比如接收、整理、搬运救灾、扶贫物资,一般只要有爱心和热情,然后出人出力即可;有些志愿服务则需要志愿者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比如为贫困群体免费理发,得掌握基本的理发技能,总不能什么都不会就跑去把人家的头发剪得坑坑洼洼,甚至弄伤了人家的耳朵、头皮吧?再比如支教志愿者,得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会备课、会上课,能让孩子们学到知识,开阔眼界。还有一些志愿服务,对志愿者的专业性要求更高,必须具备某种专业资质、职业资格和优秀的综合能力才可以,比如医疗急救、应急救援、财务审计、管理咨询等,这类志愿服务并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做的,而是需要执行国家或行业制定的专业标准和规程。总体来说,目前已经兴起的专业志愿服务将成为未来的一大趋势,即志愿服务会更加重视志愿者的专业化。像国外有些公益机构对志愿者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能够成为他们志愿者的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才,当服务期结束,就会有不少大企业争相出高价聘请这些志愿者。

mmexport1552821953898.jpg


mmexport1570664027910.jpeg



2、职业公益人与机构存在劳动雇佣关系,依法获取劳动报酬,并以机构名义开展公益活动,属于职业行为。

职业公益人,以公益为职业,和任职的公益机构存在雇佣关系,受劳动法保护,所以靠自己的能力和贡献获得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是天经地义的事,本来就无可厚非。职业公益人做公益,本质上是以机构名义为社会提供各种无偿或付费的公益服务,个人层面属于职业行为,并非志愿服务。

既然是职业行为,对职业公益人个人肯定会有较高的入职门槛和专业要求,比如学历、专业背景、职业资格、工作经验等等,入职以后也要签署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接受必要的培训、绩效考核,保证每周五至六天、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如有需要还得经常出差、加班。职业公益人同样面临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甚至劳动权益受损的困境;而且因为公益人才缺乏,很多职业公益人面临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加上公益机构工资普遍偏低,所以人才流动性大,流失率高,直接限制了公益机构的专业化发展。总体而言,职业公益人中不乏优秀者,但也有平庸者,甚至还有害群之马,和其他行业相比并无多大区别。

公益人不该拿工资、不能喝咖啡?对公益人的误解从何而来?

说到公益组织工资低、缺人才,真相其实是这样的——

不好意思善待员工的公益组织,你们想活多久?


说到职业公益人的工资问题,有些人可能会说,既然觉得做公益工资太低,那就不要做嘛,又没人逼你做,你可以等自己有钱了再做公益啊!但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说辞,其实是在逃避问题,根本没打算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公益事业要造福于社会,不能只靠大家业余时间做做志愿者,尤其是在解决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帮助庞大而需求多样的困境群体时,需要一批掌握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全职投入,才能持续地做,更有成效地做。但是,职业公益人工资低导致人才流失、招人难,已经是困扰公益圈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其中有机构的责任,也有公众的误解和偏见,还有资助方不太愿意承担人力成本,归根到底是对职业公益人专业价值的轻视,觉得做公益只需要奉献、奉献、奉献……就够了,好像不牺牲、不清贫就不像做公益的样子。可是,做公益又不是做神仙,公益人也是人啊,是人就会有正常的生存需求,得吃饭,得结婚、得养家糊口……。如果因为工资太低,无法吸引足够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公益慈善组织,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如何能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政府和企业不愿或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和需求,谁来解决?

不过呢,很多职业公益人都曾有过志愿服务经历,比如在校期间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在职期间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长加入相关的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活动,甚至创办志愿者团队多年坚持志愿服务。公益机构在招聘时通常也会优先录用这些拥有志愿服务经历的人才。而且有不少公益机构本身就是志愿服务组织,只不过出于机构发展需要,开始从自己的志愿者中选拔或从社会上聘用全职人员。但在决定聘用全职人员之前,作为机构的管理者一定考虑清楚,机构有没有足够的经费预算解决全职人员的工资、社保、住房公积金等方面的开支,否则没钱发工资、买社保,也留不住人啊!不如,多下功夫培养志愿者的专业服务能力,完善志愿者管理、培训、考核制度,提高团队的执行力,以卓有成效的公益项目提升志愿者的活跃度、忠诚度。

三、志愿者和职业公益人是什么关系?

现实中有不少公益机构的社工等职业公益人可能负责管理、培训和督导志愿者团队,比如“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由社工主导,志愿者辅助执行,互相配合,齐心协力,不仅有利于提高服务效能,扩大服务范围,也有助于充分发挥人力优势,为社会提供更加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值得一提的是,社工作为一种以专业理念和方法助人的职业,不仅专门的社工机构会聘用,很多非社工机构以及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也会聘用。而且,在公益机构领工资也不是只有社工,专职的财务人员、医生、律师、老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也是要领工资的。

但是可能由于工作性质、分工、角色不同,全职人员和志愿者之间也会产生矛盾或冲突。比如有些职业公益人觉得志愿者不专业、做不好,各种不满意,但实际上可能是因为没把志愿者用对地方,这跟机构对志愿者的管理有关,不能全怪志愿者。比如很多机构把志愿者当作免费劳动力来使用,但其实志愿者应该是机构的服务对象或受益人之一,所以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志愿者岗位与专长的契合度,做好志愿者的培训指导,建立并不断完善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和有效性评估机制等等,从而帮助志愿者成长,获得优质而丰富的公益体验,以及成就感、归属感,成为机构开展公益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为志愿者,也要清楚自己在公益机构中的定位或角色,理性处理与职业公益人的关系。志愿者毕竟都有自己谋生的职业,基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公益活动,在精力和专业能力方面可能无法满足机构的日常工作需求和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所以需要聘用全职人员从事机构管理运营、行政办公、人事管理、对外宣传、财务后勤、项目策划与执行等各项工作。志愿者和职业公益人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机构更专业、更有效地服务社会,惠及更多困境人群,尽最大努力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造福于社会。

总之,志愿者和职业公益人绝非对头,而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是彼此平等的合作伙伴,只有双方团结协作、相互配合、互相支持,才能让公益更有成效,为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多贡献。所以呢,我们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既不能用志愿者的标准要求职业公益人,反对他们拿工资;也不能用职业公益人的标准要求志愿者,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可以有所要求,但不能要求过高。一般来说,职业公益人的专业层次应高于志愿者,但也可能出现志愿者比职业公益人更专业的情况。如果条件允许,专业的志愿者也可以转型为职业公益人,那些不够专业、敬业的职业公益人也可能被取而代之。不管做志愿者还是做职业公益人,不仅要有一颗强大的公益心,足以融化寒冰的热情,理性而平和的处事态度,坚韧的意志,更要有进取心、责任感、压力感、危机感,否则可能会被淘汰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