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9782 回复 0

[读书] 李修文谈新作 以身为器,诗来见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28 11: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李修文谈新作 以身为器,诗来见我

李修文谈新作  以身为器,诗来见我
( s  x# f! g4 C" z) B/ ~; q

* o3 j( L2 m2 x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今年4月出版最新散文集《诗来见我》。沿着随心而至、迎面而来的古人诗句,李修文向着历史更深处行进,走进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等人的世界,写他们人在江湖的无奈与感叹,写他们犹在笼中的挣扎与艰辛。不仅展现了这些诗人的心血与道路,更体悟出了他们意在言外的人生感怀。与此同时,作者也在用古诗注释着每一条赤诚性命。他怀着对命运的敬与念,忍与愿,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作者与他们一同在大地上为活计奔波,在注定了的洒泪之时,在胼手胝足的行旅中,使路人成友人,又使友人成过命的兄弟。当他们面对亲情与离别时,那些诗句又化为泪水,滋润着心间。
$ W' K, D! _4 q4 U1 {( C% \3 j& D4 k
' j! a" P) M% O' S( E5 O4月24日,李修文走上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与听众分享古诗词里的人生与灵魂,并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1 a4 R5 Z5 f& a& h6 ?+ [. c+ [

. X7 K4 z$ q( o% i. G《诗来见我》的封面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中国人,无论你身处在什么样的境地中,总有那么一两句诗词在等待着我们,见证着我们,或早或晚,我们都要和它们破镜重圆,相互指认着彼此。
6 S0 u( ], v% Y7 |2 M" o5 O1 F) ^% U, J; a* V* P3 H6 k
古典诗词是超级文本7 J( f8 a8 N; ~/ T) S3 S

3 ^1 E, x$ l' u& @0 t' M记者:为什么会有《诗来见我》这本书,你走进古典诗词见到了什么?& s; P8 _1 }9 U- K( n" n
+ C+ {( f5 O: j
李修文:这本书是我的一个心结,写作有时候的起因就是一个心结。( N+ I* |7 D* q6 f1 \  I8 x

! Z5 N; v5 {+ |. C. T这本书不是一本拿诗词作为课堂上学问的书,我这次因诗词而开展的写作,是去求证和寻找,中国人延续到现在,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基因,我认为诗词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
' j/ [( O6 U/ l& W/ w2 Z  s4 f* w
无论我们行走在什么样的地方和时刻,无论我们的人生遭遇什么样的欢乐、狂喜和悲哀,你会发现总是有那么一首诗,总是有那么一两个诗人,他的生命历程、他的体会感悟,完全可以来印证我们的体悟。长久以来,我都想表达这样的感受,因此这样一本因诗而起的书,我一直在准备。/ \/ Q" q4 z' |$ m/ N% L
! O+ ~/ |7 L3 b
《诗来见我》中的文字写于2020年的春天。其中三分之二的内容是因疫情封闭在家的那段时间写的,那一段我写得非常快。4月8日武汉解封后,我就开始到处跑了,这本书另外的三分之一就是在这个经常出门的阶段写的。
+ W/ s" I+ l: y6 F. o( i  Y# A  ]; D3 X0 G, E* v& E+ b4 l
记者:书中的《致母亲》《拟葬花词》里,我们能读到去年春天的艰难时刻,一个特别的事件和时间点对你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5 j% g. I/ s) d5 K: r! c. q
5 o  _: n& `* ^2 t! b* d李修文:当目睹我们的生活,换做了另外一番模样,当我们在古典诗词里所读到的许许多多的境遇,突然化为一种最真切的现实,降临到身边,真是百感交集。
0 D- K  }' m2 ]2 N* i: w% _" s2 }* s) r7 E5 K+ @2 D
2020年疫情期间,中国作协派了一批作家来武汉采访,住在鲁巷附近一家客栈,湖北省作协给这些作家们提供协助和服务。有一天,我去给作家们送吃的,回来路上,去看一个朋友。临走时,朋友的孩子从二楼给我扔下两捆青菜,让我带回家。杜甫的那几行诗就涌现到我眼前——
" T$ `9 v( ?! ?  O1 r/ B8 ?% v9 h, y) S% X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6 y" C8 h+ ^8 u+ W0 x$ d5 d# I
& f; r1 R$ S0 z) Q5 K. B0 ]$ C在人生的重大关口,一些幽微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其实都可以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找到对应的句子。你看,杜甫用他的诗在一千多年前就“替”我讲出了感受。一首故人相见的诗,穿越千年,印证了我和杜甫共通的体悟。
( d" d2 t+ d( b" ~& \2 i# s0 t$ v1 E6 j! |7 i  T8 C
之前打算写这本书,我做了很多功课,我研究过僧人的禅诗;研究过中国戏曲和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关系,比如定场诗;研究过中国古典小说结尾处的“有诗为证”。一场疫情的来袭,让我们每一个人在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维度上,既跟自己相见,也和他人、和这个世界相见,所以那些最基本的词汇就回到了我的记忆、体验当中。
- r3 g2 B2 s" m: z; P" C4 `4 k+ _. S" Z, |
当时我很长时间没有见到我的母亲,于是不可抑制地想念,驱使我重新去梳理中国古典诗词里那些关于母亲的篇章。我们楼下的一片小花园,因为频繁消毒,花期比往年短了很多。我又梳理了中国古典诗词里关于花朵的词句。关于朋友,关于兄弟,关于故乡,那些能够像身份证一样来证明我们存在的一些基本词汇,就开始和我本人的体验,和那些伟大的诗歌,和那些伟大的诗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9 m! Y9 K; h  h8 Y* q# k$ y1 G3 A) M) g
& K' g6 ~- n, {( S$ C9 q
记者:诗句证明了生命的历程、情感的力度,为什么书名是《诗来见我》,而不是“我去见诗”?& W4 D/ B1 M0 v3 X0 }
5 D6 j+ H" Q& D% o  `2 T" s. [; r
李修文:诗来见我,这决不是狂妄之语,我不动,诗来找到我。这里的“见”是“现”,诗来现我,在诗歌里头找到我自己。中国其实是一个有诗教传统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学,包括诗词,大多是一个超级文本。什么是超级文本呢?就是作者和作品共同构成一个文本,所谓生命书写。我这次的写作其实是和古人的一个沟通,把我的身体、我的行走,作为一个感知器、一个处理器,一头连接着伟大的诗人和他们的诗句,一头连接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广阔的河山,这是一种沟通,也是一个转化,这就是诗来见我。  _0 F3 J5 i) x2 z5 V& g

1 j! i1 I+ V( g" h3 v# i背了多少诗可能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那些诗在什么样的关口让你重新体悟到它的好,重新认识它。我们的人生和诗人描写的那些场景结合,被诗映照,被诗挽救,这一场阅读才真正完成,诗才是你真正记下。! D7 {$ Y8 E, Q* s  L4 W

+ ~( M+ a+ y" d8 n' S生命旅程里他们从天而降
$ ?+ l$ d- j+ Z$ D* O
, P0 p/ w% I# V+ }. L3 b/ r记者:你走进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等人的世界,没有纠缠于平仄辞藻,而是展现诗人笔下诗句的心血与道路,更体悟出了意在言外的人生感怀。
+ ~; X2 ~0 u" O. I3 f; A0 O! N" M! g
李修文:这种体悟不是很年轻的时候就能得来的。1 J5 }* c" ?, z+ N, B
  Y, i6 M  p2 f' g
我十几岁开始写作,发表、出版作品都比较早。但是写完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之后,大概有12年左右的时间,就好像写作能力被阉割了一样,我几乎写不出来一个字。可我会的东西不多,可能只会写作。当我写不出来小说的时候,我想我干点啥才能够支撑自己的人生呢?我去做了编剧。
( i6 l! g- a6 y1 m" V0 Y4 ~
1 g7 G) B1 x8 n  M此前的15年,是我国影视产业高速发展的15年,也是这个产业逐步规范的15年,早前有许许多多的草台班子,有时候我们辛辛苦苦地写了半年一年时间,项目、主创忽然就没了。我当时参与的年代剧、农村戏比较多,大概有那么10多年的时间,我跟着剧组一天到晚在天高地远、甚至人迹罕至处游荡。3 H7 _6 n* X( z5 z) N$ \

* X$ X& u# j' T; c3 I在这个过程当中,你难免心如死灰,难免悲从中来,于是那些伟大的诗人、那些伟大的诗句就突然开始从天而降,来到了你的身边。诗句再也不是我们课堂上的学问,而是化在我们生命里头,根本就没有办法将它推出我们体外,完全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当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我就开始起心动念,我决心和那些伟大的诗人们一样,在自己行走的各种关隘之处,拿我自己的生命体验作为一个处理器,去感知河山里突然升腾起来的一丝生气,去承受身躯又一次遇到的阻挡,想所有的办法来捍卫那一点生存、那一点生机、那一点人之为人的火苗。
8 J) Z5 ~- y" W: y3 K; n6 e4 R: C" o$ k
记者:场景感,是读《诗来见我》很强烈的感受,画面会浮现在眼前,你这种表达上的追求,会影响你的诗词喜好吗?# f4 S7 }2 e# C% n
2 c- }1 b; Z2 `- ~( ?
李修文:我小时候很喜欢看戏,我有记忆的第一部戏是看豫剧《卷席筒》。戏曲在我看来是极简主义,舞台呈现一帧一帧的画面,组成一折一折的戏,剧情、冲突一定要在画面中推进,呈现故事核心。戏曲的画面是有效的画面,不仅准确迅速地呈现问题,还要把提出的问题送达到观众的内心。我在表述上对场景感、对画面有一种直觉,也比较敏感,我想是小时候看的戏熏陶、强化了我。我写小说也比较执着于画面,可能也是这种直觉和敏感,让我做了影视的工作。
. @2 L7 V, w# U; R  b2 N
% ^* O( P" l: z) u' \( e9 }% q* i我书里写到的诗词都不是很晦涩的,也不是《春江花月夜》这种孤篇盖全唐的,我不太看重诗词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我喜欢的诗有时候近似大白话,比如在《墓中回忆录》,我写到唐伯虎的诗:“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早在明朝,唐伯虎就在写白话诗。当我写作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对于写作的意义产生疑问的时候,唐伯虎和他的这首诗,会从一个非常缜密的反叛者的角度给我一些建议。4 c0 ?. y1 A* A
2 {" `6 Q# {. L) n# [
我认为的好诗,名词多,形容词少。, }' t; ?& d1 s) p! D" B" _5 r

& h% U. D/ m" p与伟大的诗人共振( o, c& b7 Y! \( H: E

$ f$ ], k, f8 g+ Z. ]: x7 a记者:你心中伟大的诗人有哪些?1 g$ j: Y3 K1 C( [; M

! i  Z- d* ^* e" _李修文:李白、杜甫、苏轼,个人认为,他们见证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三个基本维度。
" X: k0 ?/ L! k2 y2 T, f
8 Z+ U% Q& N+ T! ^3 D) [+ K李白是上天送给中国人的一个礼物,他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命名者。中国的山河经由李白的行走而被重新发明出意义,那种狂想、上天入地,李白对于我们是一片远方,我们对于李白是一种膜拜。; H* j* p0 k, n6 q2 Y

' H, A/ B9 O2 Z8 l# e. F2 @当人到中年,我们知道人生并不是一直向前,激流总是把我们击退在岸边,我们就会知道杜甫的伟大。杜甫,总是生活在秋天的诗人。当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流浪,他也是流浪者中的一员,当一个时代的人们在逃荒,他也是那个惊魂未定的人。在如此艰难的时刻,还有一只微弱的蟋蟀,进入他的诗中、命运中——( d0 V5 H6 D! ]

+ v- u0 o; f4 ^1 O! @6 m“促织声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5 }/ n7 V; w4 H8 }; h: }
2 C& t" L+ c7 R; B* Z& W, k天真,此时此刻的天是真的,此时此刻的地是真的,我活在最真实的人间,这就是我无法回避的命运。无论是和自己为友,还是和自己为敌,无论我的外部环境有多苦,此时此刻我只能来度过。在杜甫和他的诗里,你能得到启示:在生也生不得,死也死不得的时刻,人们只能解决好此时此刻。
  f; M% g) i" O# X! n- p0 J* J$ F8 H) ^/ q
书中最末一篇《最后一首诗》,我写了苏轼和他的《自题金山寺画像》——
3 E  w: v7 f: `( y% v" _* j# x6 o$ y; S+ Y4 K/ w1 T; G8 x! r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不是他第一次写下与尘世作别之诗,“乌台诗案”下狱,他写下“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而在金山寺,他凝望自己的画像和一辈子之后,再用24个字表达了一口人之所以为人、我之所以为我的真气。这不是结束之诗,而是故态复萌之诗和再吸一口真气之诗,一如既往,这口真气绝不让人捶胸顿足抑或剑拔弩张,它容得下险恶风波和流离失所,也容得下炖肉、肘子和一轮明月,它所证明的,无非是苏轼仍然是那个苏轼,所谓的刚猛与精进,不过是我与我周旋,而我,又一次次从周旋里脱离,重新成为我自己。
! T; x& [5 y' f' i( C/ F+ O$ l
" X( I4 A6 q! G记者:有一些诗人,他们不太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但在《诗来见我》里,你却专辟章节与他们相逢,比如《救风尘》里的韦应物。( ]. r0 ]9 I  ^

! g1 d; G. S# n4 [$ W李修文:检视古代诗人和作品,言而有情、言而有恨的都挺多,但言而有信的不多,韦应物是其中一位。2 O; ^4 L- |5 |0 `" x7 t, p

9 K& Q& ^3 G  {) O3 P1 i韦应物出身于高门大户,所谓“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韦应物早期的诗,我们能读到“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不可一世之行状。安史之乱后,韦氏也成丧家犬。韦应物有个非常要命的功课摆在眼前:如何领受?
! T0 }* ?" i& R7 I) a( P" `6 l( h% f# O! U' z1 ]# q
韦应物存世诗500余首,关于黑夜之作有近百首。他身在风尘的黑夜深处,是方寸大乱,还是强颜欢笑?都不是,终他一生,他都在顺水推舟,有痛有惜,却少怨少艾——既然注定了只能被风尘赐予黑夜,那么好吧,便要将所有的风尘全都搬进长夜里来,夜鸟飞掠,有一声叹息:“今将独夜意,偏知对影栖。”与僧夜游,心一片澄明:“物幽夜更殊,境静兴弥臻。”仅以秋夜为例,忍看了“朔风中夜起,惊鸿千里来。萧条凉叶下,寂寞清砧哀”,却也曾安之若素:“广庭独闲步,夜色方湛然。丹阁已排云,皓月更高悬。”沿着夜路,他一意却不孤行,但见星月在高处,虫鱼在低处,流萤在远处,青灯在近处,越往前走,便越是觉得无一物不可亲,无一物不可近,也越是理解和原谅了一切,唯至此时,一整座风尘世界才被他搬进了黑夜和身心,写下理解和原谅之诗——
$ M) s+ Y$ t2 e/ c* \; F! w2 C0 |7 D% @% h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a7 X9 m/ ?( a) ?- [% f' R

- k" N2 [+ E+ X境至此境,人成此人。3 c4 C; a( o( C( D/ T

$ T9 P) `) L2 G记者:不仅是你,还有不少作家,创作之时,回身到中国古典诗词中寻找与汲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
5 H0 u, t5 S  S% v, @
3 w& A4 K/ O! `1 ~+ `$ S李修文:我觉得我们要找到创造力的真正来源。
: K: [; M) g6 v3 ~  r: V. e' {
/ x) J& L& ^2 x7 c' Y中国古典诗词是超级文本,由人和作品整体构成。超级文本就是人和作品的合二为一,也是人在生活中的知行合一。今天充满了大量的割裂的信息,割裂的信息背后也就是割裂的人。作家和其他行业的人一样,很难产生真正的神圣感。
1 U# e7 ]& e  }! t6 N) A# f7 y+ ?% |3 w. j
过去一个农民,熟悉劳作的整个过程,犁田、下种、浇水、施肥、除草、捉虫,最后收获。人很容易在一种完整的劳作当中产生神圣感,感知意义。6 ?7 N7 j! e  _! J9 Y! H1 W* l* B
, C) y$ q  L1 u: c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分割在非常细碎的处境里,不太有可能再像那些古代的诗人们一样构成一个超级文本。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要提醒、要回望观照,历史上我们这个民族的那些超级文本是怎么形成的?- P: q9 {& z7 t9 t
8 v0 a. m- S5 N: J1 U4 Z  A
路遥用他的生命呈现写作,王小波提供了有趣的人生和灵魂,今天的超级文本特别稀缺。6 q$ w  o4 B1 X% F

6 A' j7 T. F3 n' T越是稀缺的情况下,我们越要看一下那些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作者们,他们到底是因何成为那个无法替代者的?这对我们今天如何写作有非常大的启发性。1 l. x- T0 ~9 n: w; u
9 `9 e# ?  B- B" f9 E0 H: J6 i9 E
4 Z  Q. o6 p7 J! F& S+ s4 i  q8 O
湖北日报
6 q2 W' j: `0 I* Y# n. c5 {' F
看透彻了,心会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