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8265 回复 0

[时事] 暴雨致山西1763处古建“受伤” 专家:低级别文物最让人担心,希望早日开始修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3 08: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丁村民居16号院门前台阶倾斜

台骀庙围墙垮塌


平遥古城局部坍塌,太原晋祠多处漏水,吕梁千佛洞石窟万佛殿屋顶塌落漏水……一场旷日持久的暴雨,让山西多地名胜古迹告急,受损的古建达1763处。

记者走访山西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发现,暴雨导致门楼塌陷、围墙垮塌等多种险情。

多位文保专家表示,古建筑的防水只能靠人工,希望早日开始修缮。还有公益组织已开展“为文物撑伞”活动,公益人士目前最担心的是市、县级和未定级的低级别文物,在暴雨面前它们的抵抗能力更为弱小。


古建筑防水只能靠人工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以及山西省文物局网站的相关信息显示,至去年7月,山西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古建筑有28027处。

而过去的半个月,突破历史极值的降雨量,让山西多地面临巨大挑战。截至10月10日,山西各地上报出现险情的不可移动文物就有1763处,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0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789处。

位于山西临汾的丁村民居就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聚集着40多座建于明清时期的院落。

9月中旬,一场连续84小时的降雨让丁村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张培梅提心吊胆。今年59岁的他,在丁村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已有40年。“这样的雨,我从未遇到过。”大雨期间,张培梅巡查院落的频率高于平日。

“古建一怕火,二怕水,防火有消防设备,防水只能靠人工。”张培梅说,古人讲究聚财聚气,在修建房屋时,将院落中央的地势设计稍低于四周,让雨水聚于院中,以免“财气外流”。历经几百年,房屋本身的排水系统已经派不上用场,张培梅及工作人员每天忙于给各个院落扫水、抽水。

然而,建于明万历年间的16号院还是出了状况。张培梅发现,长期降雨导致地基湿软,16号院数十米高的石制门楼发生下陷,门口的石台阶已经变形,他们只好用钢架搭建彩钢棚,为石门楼挡雨。丁村民俗博物馆第一次闭馆。

张培梅没有想到,这场秋汛来势汹汹,10月2日至7日,山西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最强降雨。“临汾的雨已经很大了,襄汾更大。”张培梅称,大雨导致1号院落屋脊上的构件掉落。

10月11日,记者到访时,第三方公司正在检查统计古建受损情况,编制修复报告,等上级单位批复后,再开始修复工作。

11日下午,记者离开时,丁村又下起了小雨。张培梅说,屋顶的砖瓦湿透了,部分古建内部也开始漏雨。他担心持续降雨后,受损古建数量还将增加。


省级文保围墙出现垮塌


位于临汾侯马市西台神村的台骀庙,同样遭遇险情:西北墙部分坍塌,春秋楼出现裂缝。

台骀,被汾河流域居民视为掌管汾河的神,台骀庙则是汾河流域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处建筑群。2016年,台骀庙被列为山西省级文保单位。

10月11日,记者来到西台神村,台骀庙位于村内汾河滩地南侧的古翠岭之上。台骀庙围墙各处挂着“此处危险”的警示牌,岭上的一处围墙已经彻底垮塌。砖瓦沿着土坡散落一地,蓝白条油布遮盖在坍塌墙体之上。春秋楼出现一条宽约6厘米的裂缝。

平日负责看管台骀庙的毕先生每天都住在庙中。9月26日,他像往常一样早起,在村里打扫卫生,9点40分左右返回庙宇时,发现围墙墙体坍塌了。“春秋楼的缝隙存在很多年了,这次暴雨让缝隙变宽了一点。”他当即向侯马市文物保护部门报告。

“后期堆砌的石墙跟寺庙本身的土围墙有缝隙,连日大雨导致缝隙里全是积水,泡的时间一长墙就塌了。”毕先生及懂行的村民都这样推断,“连续降雨可能把庙的地基也泡软了。9月雨势最大的几天,村北面的水已经与道路平齐,周边的玉米地也泡在水中,现在台骀庙边的道路仍是一片泥泞。”

毕先生介绍,因年代久远,此前台骀庙的建筑也出现过漏水,文物保护部门对庙内建筑进行过修缮。今年8月3日,文保部门再次对台骀庙进行修缮,工程至今还未完工。这两天他已接到通知,国家文物局将进村查看情况。

两位村民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们在村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看到台骀庙受损如此严重。“我们小时候还在庙里上学,可以容纳几百个学生,中间还能跑操。”一位村民说,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台骀庙才恢复祭祀功能。


低级别文物最让人担心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方青松向记者介绍,此次暴雨侵袭,山西古建筑受损数量较大,灾后要尽量根据此前的测绘数据和照片进行复原。如果遇到构件丢失的情况,就要制作新的构件,不过,这会造成部分历史信息丢失,对文物价值也有损耗。

方青松最担心的是市、县级文物和未定级的低级别文物。“山西的古建筑太多,对于低级别的文物,当地政府的财力跟不上,平时维护有限,遇上天灾受损就更严重。”方青松表示。

公益组织古村之友的负责人汤敏有同样的观点。“古建筑以土木结构居多,别说大雨,平时的小雨也会对建筑造成损害。”汤敏说,“除了国家级、省级文物,大多数市、县级古建平时没有得到充分修缮养护,更别提未定级文物。”

为了保护古建筑免于受损,古村之友2019年就与山西长治文物保护志愿者团队合作发起“为濒危文物撑伞”活动,后推广至深圳和广州。“撑伞就是避开古建主体结构,用钢管和彩钢板搭建遮雨棚为建筑遮雨,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山西搭了数十处遮雨棚。”汤敏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此次暴雨过后,志愿者又着手为山西受灾濒危古建筑继续搭建彩钢棚,第一批10处古建筑已经确定。

不过,汤敏说,搭建彩钢棚终究只是临时方案,文物保护最终还是要落实防灾责任主体。

“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都有专人负责,最危急的还是低级别文保单位。我建议国家文物局不论级别,将文保单位统一由国家协调管理,低级别文保单位也纳入国家文物保障体系与财政预算。在全国层面来看,如果一省财力不足,还可调配有资源的省份援助。这样面对自然灾害时,才能真正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汤敏说。

10月11日,山西省文物局介绍,据初步调查,国保、省保单位的主要险情是:屋面小面积渗漏及周边护坡岩体等出现滑坡等问题;低级别和未定级文物出现墙体坍塌、梁架倾倒等险情较多。

目前,山西省文物局正在开展抢险修缮工作,要求各地采用遮盖、临时支护等措施对有险情的建筑排除险情,做好险情监测,发现险情的要及时处置,确保文物和周边群众安全,并组织全省有资质的单位主动介入,进行现场排险。各地正在抓紧编制抢险方案。

同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要全面掌握灾情,指导山西严谨做好受灾情况统计。国家文物局立即派出专家组实地勘查掌握文物受影响情况,指导文物救灾工作,紧急拨付文物应急抢险资金,支持山西开展因灾受损文物应急、抢险、修复等,并将在后续文物保护项目和经费上给予重点倾斜安排。



楚天都市报

看透彻了,心会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