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381 回复 0

[读书] 陈晓卿寻味随笔集《吃着吃着就老了》上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7 09: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1.jpg
* V8 A  F, ~2 [& ^0 a
凭借现象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陈晓卿开创了美食纪录片这个新品类。食物的色、香、味,还有与食物连接的人情味、故乡的记忆,排山倒海涌入心头,让观众欲罢不能。近日,《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出版随笔集《吃着吃着就老了》,跟读者聊聊他的舌尖寻味故事。
, n8 Q5 o/ U  L6 {# l0 ^/ J1 B5 s6 h" i0 o8 y
怀念故乡的食物6 Y; W* C# }5 Y! @0 J) C8 j
4 c+ x* Y3 r& B
就是在回忆自己的成长. Y6 `: ^0 @# n' ?' }5 F9 w
0 T! q7 r5 p4 `4 @  O+ M) u
新书中,陈晓卿讲述了自己从十七岁出门远行,进京上学,到误打误撞成为一个美食纪录片导演,再到后来成为全国闻名的吃货,漫漫人生路,每个阶段都有与食物相关的记忆——年少时候,好吃是六毛钱的缸贴子,邻居家的西瓜酱,第一次下馆子时把嘴巴烫出泡的萧县羊肉汤,这些是刻在基因里的叫“乡愁”的东西。一个外地务工人员的北京记忆,是难过时府右街的延吉冷面,寒夜里24小时的马华,以及人手一把肉串,喝着工业啤酒,聊着维特根斯坦的岁月。
$ R8 ?2 n; {: @' k( W) ?2 W) L1 o9 \$ M4 H5 y0 {
在陈晓卿看来,美食不仅仅是美食。“故乡的味道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也是时间意义上的,和你的记忆,你的成长有关。就像梁实秋的北京,郁达夫的杭州,张爱玲的上海,汪曾祺的高邮。与其说他们在怀念故乡的食物,不如说他们在回忆自己的成长。我们曾经的饮食习惯、偏好,甚至经历过的时代,无一例外地遗落在我们饮食的DNA里。它标识着你的归属。这种归属感牢不可破。”' X1 P! ]# X7 B$ S. i1 T$ b8 b; @4 t% ]

4 ]6 l9 u, e! t) U8 M在遥远的他乡,因为有了温暖的食物,一个人的奋斗也有了温暖的陪伴。陈晓卿回忆自己在北京的打拼时写道:“悄无声息,行驶在北京的冬夜里,搜索路边哪怕是仅有的一盏小饭馆的灯光,进去哪怕真的就喝一碗白粥,那种温暖都能渗透到骨髓里。”3 G; T) X, m/ G2 l3 i" h

6 ^' P7 K% s/ t. a( j1 O与真朋友坐在餐桌前. T8 Z& l6 J2 q4 i$ q7 {$ r: G4 L
/ N3 s% c( @5 d
酒饭才最有滋味2 V' w' D- l" u" K8 c

8 x2 j5 X6 f/ Y2 x$ `8 x4 N/ ]5 j( b这本书的名字为什么叫作《吃着吃着就老了》?出生于1965年的陈晓卿,今年也快59岁了。他说,人上了年纪,饭量越来越小,酒量越来越差,消化越来越弱,体形越来越胖。人生就这么宿命,胃口大开的时候没那么多美味,有了美味又无福消受。衰老,是个让人惊惧却又无力阻止的自然现象。
! p1 L- Y: _) N& a& r
% |( X% B1 ]3 B) G( C) r这部散文集里的文字,是陈晓卿这十多年里陆续写下的,读者也完全可以读出他随年龄而改变的心态。“重温它们,能感受到那些穿透食物的时光流逝,以及时间河流里的气味和口感,这就是《吃着吃着就老了》书名的由来。”陈晓卿写道,食物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黏合剂,能吃到一起的人值得珍惜。尽管随年龄增长,朋友圈越来越小,但与真朋友坐在餐桌前,酒饭才最有滋味。让人感觉到好吃的,是人。
# Z2 \# q1 e* R6 h. Q( ~, l/ K3 H. d1 V: ~, h$ t
本版图片由相关出版社提供
. ]# e/ g1 t) v/ ~9 [1 ~1 D  c+ t- u, {! A) q! ~. v9 }) [0 ]% e* P# w2 S
看透彻了,心会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