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8075 回复 0

[时事]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太空漫步7小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5 08: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太空漫步7小时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太空漫步7小时

航天员舱外工作场面 新华社发

空间站全景相机拍摄的地球画面 新华社发

准备出舱

舱外工作

抬升全景相机

全景相机拍到地球绝美画面

舱外航天服重达120公斤


首次出舱完成多项既定任务

在轨飞行期间还将再次出舱


据新华社电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中国航天员再次实施的空间出舱活动,也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此次出舱活动,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舱外活动相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抬升等任务,首次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首次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为空间站后续出舱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自6月17日进驻天和核心舱以来,按计划开展了各项工作,目前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后续在轨飞行期间还将进行一次出舱活动。

现场


“老亮了!”刘伯明把东北话带到太空


据央视报道 “手先伸出去,抬起来一只脚。”昨日上午,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聂海胜在舱内耐心指挥提醒队友。成功出舱后,刘伯明激动地喊出了家乡话:“老亮了!”网友纷纷评论:老铁,美得都暴露乡音了!


完成全景摄像机抬升作业后,刘伯明把自己的头盔相机对准地球并解说:“现在有白云朵朵,还有成片的,像海洋一样的画面。现在,跟随我的步伐,一起自由地飞翔吧。”


看到全景摄像机A工作正常后,地面工作人员表示:“非常好,地面也表达对你们的感谢。”航天员回应:“神舟十二也感谢地面工作人员,你们更辛苦!”


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出舱任务。刘伯明、汤洪波返回天和核心舱时,聂海胜在舱门处迎接。聂海胜汤洪波紧紧拥抱,刘伯明则快速飘进舱内,开心挥手。聂海胜说:“一会儿给你们做好吃的,欢迎巡天归来!”


杨利伟: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表现优秀


据央视报道 昨日,记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第一时间采访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


杨利伟说,三位航天员表现非常优秀,从动作的完成,到出舱,上机械臂,工作台的安装,基本上是按照计划推进。从2008年的那次出舱,到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这次的出舱除了一些设备的检验以外,也是对我们前期航天员训练的一个很好的验证,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经验和依据。就表现来看,舱外的航天员目前表现得非常淡定。从操作上来讲还是比较准确,这里特别提一下,我们舱内的航天员,在里面发挥了非常好的指挥作用,三个人的团队能力发挥得非常好。


杨利伟介绍,这一次出舱活动是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的首次出舱,它对我们整个的装备,包括航天服、机械臂,包括出舱的系统支持,是一个很好的验证。机械臂也是第一次应用,包括航天服从2008年以后做了很多改进。对航天员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验证,包括相机A的抬高,包括仪器设备的安装,对后续的出舱任务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作为航天员,我非常羡慕他们可以在上面去飞行,同时我也祝福我们的航天员顺利完成任务。


揭秘


三名航天员都有哪些任务


据央广报道 在这次出舱任务中,三名航天员都有哪些任务?彼此之间又是如何分工的?


出舱的两名航天员,一人要为机械臂安装上臂支架,包括脚限位器、工具台等,随后借助机械臂进行移动。


另一名航天员借助舱壁上安装的扶手,爬行一段距离到作业点进行辅助工作,其间还要进行一次应急返回验证。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选训室主任王焰磊介绍,航天员在舱外执行任务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必须快速返回气闸舱,然后用舱载的应急供氧来保证生命安全,所以要做这方面的验证。


出舱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舱外全景摄像机的抬升。王焰磊说,由于条件限制,摄像机事先安装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它的视角还是有限的,入轨之后,航天员根据任务需要,需要扩展摄像机的视角来监视整个舱外的情况,需要航天员安装一个支架,把摄像机架得更高一点。


两名航天员出舱过程中,舱内航天员需要对机械臂进行操作,虽然地面人员也可以对机械臂进行大范围转移,但舱内航天员可以更直观地对机械臂位置进行观察,与舱外航天员进行直接交流。


王焰磊说,地面的监控手段是有限的,所以需要舱内的航天员和舱外的航天员通过话音沟通,包括舱内的航天员通过仿真软件和他看到的图像,进行一些判断来进行操控。


此次出舱为何需要数小时


据央广报道 和2008年那次出舱相比,此次出舱时间为何长达数小时?


在2008年神舟七号乘组人员执行任务期间,我国在太空开展了第一次舱外活动,总时长约20分钟。


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国际宇航联合会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解释称,那次出舱的主要任务是验证我国航天服是否可以保证航天员顺利出舱。而此次,我国已进入到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未来,航天员将在空间站舱外进行更复杂的科研工作,相当一部分科研任务需要在空间站舱外进行,例如,在研究一些材料或设备时,需要将其放置于外太空条件下以考察这些材料或设备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能表现。这些也对航天服和出舱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杨宇光介绍,除了在舱外进行科研工作外,空间站作为极为复杂的系统,航天员还要在舱外对设备进行考察、检修、维护。

因此,为了进行进一步的相关技术验证,此次出舱时间大幅提升。这也将是空间站建成、运营的重要标志之一。


幕后


装配一套航天服需近4个月


据新华社电 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身上穿着的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中格外醒目。


120公斤重的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执行出舱活动的铠甲。它像一个人形飞船,充上一定的压力后,可保护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抵御外太空的高低温、强辐射等。


这件比黄金还贵重的“飞天战袍”,是由什么做成的?又是怎么做出来的?记者来到航天员中心研发与总装测试部服装车间,走近一群制衣匠的世界。

舱外航天服的软结构,包括上下肢和手套,从里到外是舒适层、备气密层、主气密层、限制层和热防护层等,既能抵抗太空风险,又能穿着舒适、行动灵活,重而不笨。


据了解,仅做一副舱外航天服下肢限制层需要260多个小时,而装配一套舱外服需要近4个月……这已经是他们的最快速度了。


舱外服上的头盔面窗,是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时观察外界的窗口。头盔面窗有多层,最里层为双层压力面窗,是整个头盔的承压密封结构,呈曲面型,直接关系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必须做到绝对安全可靠。“且不说它的承压材料要经过多少轮的选择、测试,光密封加缝合就耗时两个月,一共完成47道工序。”中心研发与总装测试部副部长邓小伟说,就拿面窗除尘来说,先吹洗,再不间断擦拭两小时左右,直到肉眼看不到一丝灰尘。


在真空中,人体血液中的氮气会变成气体,造成减压病,必须给航天服加压充气,否则就会因体内外的压差悬殊而造成生命危险。因此,航天服的气密性要求极为严苛。车间的林波师傅介绍说,比如为舱外航天服气密层刷胶,也不是简单地刷,要观察温湿度、刷胶时间、薄厚度要适量均匀。“刷完晾,晾完刷,要反复刷上几遍。”林波说。


舱外航天服有个金属结构的硬躯干,外形像是一个铠甲,背后挂有保障生命的通风供氧装置。李杨介绍说,光单机产品有100来个,由30多个外协单位分别生产,最后从五湖四海聚集到舱外服系统集成总装车间装配。金属“硬躯干”上有1000多个米粒大的小孔,和配套的各种不同规格的螺丝,组长岳跃庆带着组员们用镊子夹着酒精棉一点点仔细擦拭,再用放大镜检查是否彻底擦洗干净。“一粒浮尘都有可能酿成大祸。”岳跃庆说。碰到毛刺,岳跃庆就变身整形医生,要给金属表面做“磨皮”手术。多年来,岳跃庆练就了“好手功”。他说,哪怕是0.1毫米的细微毛刺,都能摸出来。


舱外服的背包门被称为航天员的“生命之门”。在太空环境下,背包门如果密封不严,将直接威胁航天员的生命。岳跃庆介绍说,背包门的插销座有4组、插销门有4组,插销座和插销门合上时要天衣无缝。为此,他们用卡尺一点点地量,精度精确到几十微米。最终,他们用极精准的工艺手段使得开背包门省力一半多。此外,他们还凭着毅力和巧劲,硬是把口径只有几毫米的不锈钢小孔打磨得跟镜面一样光滑。


科普


航天员为何要进行出舱活动


据新华社电 出舱活动,又被称作太空行走,是指航天员或宇航员离开载人航天器乘员舱,只身进入太空的活动。由于太空环境恶劣,航天员要面临失重、低气压和气温不稳定以及强辐射等诸多挑战。


机器人或自动化技术通常是人类出舱活动的替代方案,但目前设计能执行预期任务之外或超出已知任务参数范围的机器人成本高,且技术尚不成熟,无法完全取代人类。而航天员的出舱活动效率较高,并且对意外故障和突发事件做出响应的能力较强。正如建造摩天大楼需要建筑工人和起重机一样,出舱活动需要航天员和机器人共同完成舱外作业。


美国航天局认为,宇航员在舱外维修卫星或其他航天器,可以避免将它们带回地球修理;在舱外开展科学实验,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太空环境对不同事物的影响。宇航员还可以在舱外测试新设备。


在舱外作业中,航天员或宇航员主要开展卫星捕获和维修、更换电池、舱外维修、外部航天器组件的组装及连接、特殊实验或测试等工作。


此前,美国宇航员曾通过出舱活动修复了天空实验室、太阳峰年卫星、哈勃太空望远镜等航天器;多次为国际空间站更换电池;紧急维修故障设备。俄罗斯宇航员则通过出舱活动修复了“礼炮”号空间站,组装、维修了“和平”号空间站,还为国际空间站内壁裂缝“打补丁”。


出舱活动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国际空间站原计划今年6月16日首次安装新太阳能电池板,但两名出舱宇航员因宇航服故障耽误了时间,导致该次任务未能按计划装上新电池板。2016年1月15日,两名宇航员走出国际空间站,成功更换了一个出故障的电力设备,但此后由于一名宇航员头盔内部漏水,这次太空行走被提前叫停。


2010年8月7日,国际空间站两名宇航员出舱,计划为空间站出故障的冷却系统更换液氨泵,但一个“顽固”软管以及中途发生的液氨冷却剂泄漏事故令他们未能完成预定任务。





看透彻了,心会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